铜仁市肉牛存栏量达71.31万头,去年肉牛产业经营性收入逾35亿元——
赶着牛儿奔富路
夏日炎炎,沿河自治县中界镇“贵州西南牛城”项目正加紧施工;松桃自治县永安乡山野田间牧草正拔节生长;德江县坳田村的有机肥加工厂订单不断;铜仁各地养殖户赶着牛儿奔富路的步伐越发轻快……
从砂石厂老板转型当“职业牛倌”,在沿河晓景乡养殖户冯青松看来,这并不是在冒险。“肉牛前景好,政府扶持力度大,是改行的动力源泉。”他说,技术和销路都有保障,基本上没啥后顾之忧。
2023年10月,冯青松购进80头400斤左右的肉牛进行订单式养殖。仅3个月时间,平均每头牛就增重200余斤。他说,再喂几个月这些牛就可以出栏,按每斤12元的保底价出售,每头牛的纯利润可达2000多元。
从事肉牛养殖多年的沿河夹石镇河坝村养殖户杜显权认为,“要养好牛,关键还得种好草才行。”过去,因本地饲草规模有限,沿河的养殖户大多从外地购买草料,过高的养殖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群众的养牛积极性。
近年来,沿河自治县提出做大做强肉牛产业,做好“草文章”,加快打造“西南牛城”步伐。围绕建设种植牧草养殖基地,扩大人工种植牧草、改良天然草地,保证肉牛天然的进食草料。
2023年4月,沿河引进贵州西南牛城龙头企业落户中界镇,规划建设集牛舍、有机化肥厂、草料加工厂于一体的规模化标准养殖场。项目完全建成投产后,肉牛年出栏量将达3000头以上,带动服务肉牛养殖2万头以上。
“我们要搭建一个‘肉牛超市’,让农户就近购买放心牛、健康牛。”西南牛城负责人詹国防介绍,和沿河签订肉牛全产业链项目合作协议,意在带动农户参与产业链协作共享,实现联农、惠农、富农目标,目前已有800多户农户签订合同参与肉牛养殖。
“牛”劲十足的沿河肉牛产业,还吸引来包括广西、辽宁、吉林在内的投资者。目前全县已有100头以上规模养殖场30家,肉牛养殖企业17家,合作社125家,家庭农场400家,存栏牛15.17万头以上,出栏5.18万头,产值约6.5亿元。
铜仁市畜牧资源丰富,近年来,该市紧扣“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打好生态牌,奋力创建绿色发展先行示范区”的发展定位,立足肉牛产业特色优势,将其发展成群众增收、集体增资、企业增效的致富产业。
在思南县合朋溪凉水清村,养殖户杨显奇近期每天都会准时准点到养殖场拌料喂牛、打扫圈舍。从普通农民变为家庭农场主,一年时间,杨显奇的肉牛存栏量已有31头。
肉牛养殖也让村里的闲置资产和设施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实现村集体经济和群众“双增收”。
“牛场是村集体修建的,我们以租赁的形式从村委会租过来,还有财政衔接资金投入到牛场用作启动资金,买牛、草料、机器设备等,都可以用这部分资金购买,为我们缓解了很大压力。”杨显奇说。
近年来,铜仁市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肉牛发展模式,以发展10至30头牛为基本家庭牧场,鼓励农户利用闲置房屋改造养牛、闲置土地种草,秸秆、稻草等农作物副产品资源喂牛。如今,全市已培育适度规模肉牛养殖主体5083个,从事肉牛产业经营主体达12.85万个。
“政府从政策和技术方面都给了我们帮助。”松桃永安乡鸣珂村村民喻忠保开心地说,圈里养了16头牛,一年也有10多万元的收入,这样的家庭农场养殖模式,既能挣钱还能顾家很不错。
2023年,铜仁全市肉牛产业经营性收入达35.68亿元,带动牧草种植、肉牛养殖、肉牛屠宰加工、肉牛餐饮等劳动人口达18.17万人增收致富,劳动务工工资性收入达14.52亿元,人均收入7996元。
进入夏季,德江县平原镇坳田村的有机肥厂加工正忙。坳田村有30年养牛历史,是黔东北远近闻名,靠牛脱贫、靠牛致富的“牛村”。过去虽然养牛挣了钱,但也给环境带来不少污染。
后来,村子通过园区引领、党员示范、大户带动的方法探索出“小规模、大群体、分户养、集中销”的养殖模式。同时对养殖区进行集中规划建设,将养牛产生粪污加工成有机肥销售,破解发展和生态的难题。
“我们前期生产的400多吨有机肥,以每吨820元的价格销售完成。”坳田村党支部书记彭洪刚介绍,去年还接到来自德江烟草局和周边茶叶种植合作社的800吨销售订单,牛粪带来的经济收入将近100万元。
这几年,铜仁市积极推进“种草养牛—牛粪养蚯蚓或发酵—饲草种植”等种养生态循环模式延伸产业链。目前全市已发展种养循环高产牧草示范基地71个,人工种草达25万亩,有机肥加工厂达10家,年产量可达35万吨。
同时还充分发挥思南、德江、沿河等6个省级肉牛产业大县优势,大力开展特色品种保种,解决能繁母牛扩群推进缓慢,本地牛犊供应量不足等问题。加大对牛超市经营扶持,建设集肉牛交易、物资供应、金融服务、尊龙官方网站的技术支持等为一体的社会化运营平台确保牛源供应。
据介绍,目前铜仁全市肉牛存栏量达71.31万头。2023年,通过肉牛产业发展拉动加工产值约10.73亿元,其中饲草饲料加工销售3.52亿元,肉牛屠宰加工4.86亿元。(记者 田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