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清亮 大道笃行
——写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贵州三周年之际
抬头见景的化屋村,青山如黛,六冲河碧波荡漾,临近春节,村民们又开始为过年幸福地忙碌着。
三年前的2月3日,在化屋村文化广场上,习近平总书记告诉载歌载舞的村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不能落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一个民族也不能落下。”
三年来,总书记的亲切话语,让化屋村干部群众倍感温暖、倍增信心,远道而来的游客徜徉山水间,也感受到化屋村洋溢着的奋斗力量。而今,化屋黄粑、苗绣等特色产品,通过“直播带货”走出大山,乡村餐馆、民宿深受游客喜爱,乡村文旅蓬勃发展。
一村之地热气升腾,一省之境万象更新。
“村超”“村晚”“村ba”热浪阵阵,各族干部群众用质朴的方式,表达着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憧憬;荔波喀斯特、赤水丹霞等世界自然遗产闪耀全球,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令人期待;围绕“四新”主攻“四化”、建设“四区一高地”,“三者”定位、“五期”方位,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
“必须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咬定目标、勇往直前,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三年前,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言犹在耳。
牢记嘱托闯新路、感恩奋进开新局。奋力做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后发追赶者、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典型实践者、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创新探索者,4000万贵州儿女笃定航向、攻坚克难,精神抖擞迈步新时代、创造新奇迹。
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这是最大的政治、最大的大局
“中国共产党是为广大人民谋幸福的党,从成立开始,就把为人民服务写在了党的旗帜上”——
去年以来,全省上下着力抓好主题教育这个重大政治任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第一议题”抓学习、“第一遵循”抓贯彻、“第一政治要件”抓落实,在省委常委会示范带动下,第一批主题教育单位领导班子成员领题调研1025个,开展调研4200余人次,梳理问题及难点2031个,制定解决问题的举措2426条。
深入查找分析问题短板,用心用情为民办事,主题教育单位围绕就业、教育、医疗、托幼、养老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和经营主体关心的物流费用、税费等问题开出了药方。
着力筑牢政治之基、理论之基、实践之基、作风之基,把学习推广“四下基层”作为第二批主题教育重要抓手,以“黔进先锋·贵在行动”为载体促进“强双基”,夯实基层战斗堡垒,为百姓打造“最放心、最安心的港湾”,持续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当年长征时,红军在贵州活动时间最长、活动范围最广,为我们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2023年年底,“红飘带”在贵阳震撼登场,2024年年初,“伟大转折”在遵义摇旗启航,革命斗争场景再现动人心魄,长征文化在贵州以全新的视听形式进入大众视野,涤荡着党员干部和广大群众的思想和灵魂。
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专家学者讲理论 先进典型讲实践”的二人互动式宣讲,在贵州各单位各部门蔚然成风,专家学者深入浅出剖析理论脉络,先进典型结合自身经验讲述生动故事,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学习大落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贯彻。
——坚决捍卫核心地位、维护核心权威、紧跟核心奋斗,忠诚核心成为贵州党员干部最鲜明的政治品格,成为贵州政治生态最鲜明的政治底色。
全力实施围绕“四新”主攻“四化”主战略、努力实现“四区一高地”主定位,高质量发展步履稳健
“要着眼于形成新发展格局,推动大数据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以宁德时代、中伟新材料为代表的一批工业企业,着力“富矿精开”,新能源电池材料、智能制造成工业化标杆产业,“六大产业基地”布局树起工业化鲜明旗帜。
“中国天眼”进入成果爆发期,贵州本土天文科研力量加快成长。以华为云数据中心为代表的数字科技基地,持续带动贵州算力提升。六大重大科技战略行动和向科技要产能专项行动深入实施,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促进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城镇升起灵气、农田用起机器、景区聚起人气,以贵阳青云市集、湄潭“四在农家·和美乡村”、西江千户苗寨、铜仁梵净山为代表的城镇、乡村、景区,一派欣欣向荣,描绘着文旅融合和城乡融合新景象。
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是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在实施数字经济战略上抢新机、在生态文明建设上出新绩,构筑起高质量发展主目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形成高质量发展主抓手。
工业化处于由中期向后期转型推进期、信息化处于动能释放期、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中期、农业现代化处于转型发展加速期、旅游产业化处于优势转化提升期,“五期”方位塑造着现代产业体系的澎湃动能。
“要积极参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加快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改革蓄力,开放蓄势。深化“证照分离”改革,“贵人服务”品牌广为人知;制定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行动方案,区域合作体制改革,各领域改革持续向纵深推进;开展技术榜单揭榜挂帅,探索科技成果产权制度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国际货运中心正式通过验收,融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扩大东盟“朋友圈”。省委明确“重点面向东南亚、南亚、中亚、日韩等加快扩大开放”,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之路越走越宽。
数据中心激荡蓝海,“东数西算”贵州枢纽建设快速推进,数字经济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国前列;赤水河流域生态补偿创新实践与贵州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实践、江口县创新推出“梵净生态账户”等31项改革经验入选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成果案例……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是战略任务。建设西部大开发综合改革示范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数字经济发展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国发〔2022〕2号文件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三年来,经历新冠疫情、经济下行大考,贵州紧紧扭住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承压前行,工业立得起、农业守得住、服务业跑得快,顶住超预期因素冲击,稳住了经济基本盘。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里装着百姓,提质民生福祉,促进共同富裕
“就业很重要,是生活水平再提高的重要保障,是巩固脱贫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的基本措施”——
贵阳合力超市牢记嘱托,通过“农户 农业合作社 超市”模式,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与农户合作,让农户和市民在产销对接中得到实惠,帮助农户增收,促进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遵义市,各区县发挥区域和产业优势,发动群众广泛种植辣椒,常年种植面积150万亩以上,带动55万农户稳定增收。“中国辣椒,遵义定价,买卖全球”的产业实力,让这个“转折之城”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更有底气。
在兴义市义龙新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利用后续扶持资金培育“家禽养殖”“食用菌产业园建设”等项目投资及运营,创造就业岗位,为搬迁群众分红实现持续增收。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底线任务。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足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优良生态环境是贵州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
从清波荡漾的万峰湖到候鸟越冬繁衍的威宁草海,从碧绿如海的乌蒙大草原到鸟语莺啼的绥阳宽阔水,黔贵大地山清水秀的美好画卷令人沉醉。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推进重要流域、重点河湖、重要生态功能区以及矿产资源集中开发区生态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和稳定性持续巩固提升,截止到2023年,全省森林覆盖率达63%,绿色经济占比46%左右。
“要坚持为民服务宗旨,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通过实施居民增收三年行动计划,2023年贵州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42772元、14817元,同比增长4.1%、8.1%,城乡收入比首次降低至3.0以下,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得益于教育水平攻坚行动,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连续十年超全国平均水平,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0%,迈入普及化阶段。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投入运营,北上广等省市优质医疗资源注入贵州,极大改善了居民就医条件。
文化惠民“出新招”,创新举办2023多彩贵州文化艺术节,打造“文化艺术的盛会、人民群众的节日”,大力实施红色文化重点建设、阳明文化转化运用、民族文化传承弘扬、屯堡文化等历史文化研究推广“四大文化工程”,建设多彩贵州文化强省,丰富人民群众精神世界。
——让群众看到变化、得到实惠,聚焦“一老一小”提升人口服务品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逐渐缩小,群众“三感”持续提升。
“好山好水”行大道,黔贵大地又迎春。
“我们要始终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继续努力,继续前进。”把稳极具时代性、规律性、创造性的“三者”定位、“五期”方位,科学平衡多重目标,有效突破多重约束,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更加主动高效推进高质量发展,这是贵州上下一致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记者 岳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