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老挝青年到贵州学习,回国后建设家乡
千里同好,圆梦中老铁路
老挝时间12月17日15时30分,玮赛·赛亚翁端坐在驾驶室里,认真而坚定地望向前方。他和同事共同操控的c84次列车,正从老挝万象站驶出,一路呼啸向北,前往美丽的琅勃拉邦。
今年是玮赛·赛亚翁在中老铁路线上工作的第7年,他习惯了别人称呼自己的中国名字——周凯。
作为中老两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工程,1000多公里的中老铁路穿行于高原、山地、雨林间,打破了老挝“陆锁国”的发展桎梏,也打开了和玮赛·赛亚翁一样的许多老挝青年追梦的新大门。
“2016年,我从贵州留学毕业回到家乡,正好赶上中老铁路招聘老挝籍员工。”玮赛·赛亚翁告诉记者,2014年至2016年,他在贵阳职业技术学院学习物流管理,专业成绩十分优异,顺利通过了汉语水平五级考试。
彼时,中老铁路正在如火如荼建设中,像玮赛·赛亚翁这样具有良好专业技能、又能说流利中国话的老挝青年,正是项目建设急需的“香饽饽”人才。“我下定决心要加入进来。因为中老铁路是重大跨国工程,对老挝的未来、对个人的发展而言,都大有可为。”玮赛·赛亚翁自豪地说,能用自己所学服务家乡铁路建设,是值得骄傲的事。
从一片片空地变成一座座高铁站,从一节铁轨延伸成一条铁路线,玮赛·赛亚翁见证了这条跨国通道从无到有,对它的感情日益深厚。他说,中老铁路给予他的,不仅是一份工作,而是一个梦想,“过去几年,我从普通学员成长为电力机车副司机。未来,我希望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司机,陪着这个‘大家伙’穿山越岭。”
伴随着滚滚车轮,越来越多的贵州力量,涌入贯通中国与东盟地区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大动脉”。
2019年,瞄准中老铁路开通运营需要,贵阳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有限公司签订了中老铁路人才储备培养计划,打造“语言 技能”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掌握汉语技能、熟悉中国文化、精通轨道交通专业技能、服务中老产业发展的复合型国际化铁路人才。
2021年12月,老挝女孩彭缇雯作为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后第一批上岗的“订单班”学员,如愿成为一名中老铁路专列乘务员,开启了她的高铁从业之旅。两年来,彭缇雯往返于两国之间,以贴心专业的服务迎来送往着一批批来自世界的游客,她特别希望回贵州看一看,“如果有机会回到贵阳,第一件事就是想吃上一碗羊肉粉。”
12月15日,距离万象站十余公里外,万象南站业务大厅内,老挝姑娘潘雅正熟练地操作中文系统,为客户办理货物交付业务。
万象南站是中老铁路磨万段最大的货运站,2022年10月,毕业于贵州民族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潘雅,因精通中文且掌握运输管理知识,顺利应聘到此。“在贵州求学期间,中国的老师和同学们帮助了我很多,希望有机会能邀请他们乘坐中老铁路来老挝玩。”源于与贵州的这份美好回忆,在潘雅的推荐下,她的妹妹如今也在贵州民族大学留学。
“像潘雅这样具有中国留学经历的老挝籍员工,非常受到重视。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锻炼后,他们逐渐成熟,由‘徒弟’变为‘师傅’,教导新入职的老挝员工中文和铁路专业知识。”在万象南站站长钱德看来,“订单班”的学生们已成为推动中老铁路发展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贵州教育始终与东盟国家保持着紧密的互动,“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成功举办15年来,推动着贵州教育在“一带一路”上落地生根、开花结果,搭建起双方交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坚实桥梁。
“人力资源开发对国家发展,特别是对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在2023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开幕式上,老挝教育体育部部长普·西玛拉冯曾说,希望两国相互合作,发展教育,以支持人力资源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
交得其道,千里同好。如今,一批批来自老挝等东盟国家的学生仍以青春之力奔赴贵州,学成归国后,在“一带一路”上发光发热,以奋斗致青春,以和美致时代。(记者 田旻佳 周璇 陈大炜 朱紫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