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新唱
——贵州全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六月,云贵高原山河丰盈,草木繁茂,跨进莽莽乌蒙山,乌江源百里画廊托起了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的锦绣生活,也见证了贵州一步跨千年后的山乡巨变。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化屋村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时代使命中奋进新征程,让幸福日子如正热烈绽放的三角梅一样火红,东风湖上的碧波倒映出化屋人追梦逐新的奋斗身影。
不忘嘱托,初心必践。在贵州,绿水青山各有锦绣,美丽乡村的振兴步伐却格外一致。脱贫之后再接力,全省上下砥砺奋发,绘新景、创新绩,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全面推进,每一处崭新的风貌,都镌刻着贵州迈向新征程的坚定信念和坚实步伐。
突出优势特色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
盛夏,走进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远望青山叠翠,近闻茶香扑鼻。
一大早,茶园里氤氲的雾气还未散去,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村民袁富民和妻子匆匆赶到茶园,采摘夏秋茶。
“要从六月采到九月,每斤5元左右,我们每天能采一两百斤,所以一天能收入500元左右。”袁富民笑吟吟地告诉记者,家里总共种植了6亩茶,春茶和夏秋茶加起来,每年收入6万多元。
一片“叶子”富裕一个村庄。近年来,田坝社区先后获得“全国乡村特色产业亿元村”“全国绿色小康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殊荣,年产茶青1.5万吨,产值超过2亿元,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000元,真正实现了群众安居乐业,民生富足,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典型代表。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产业兴则农村兴,产业旺则农村旺。近年来,贵州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培育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不断提升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水平,农村发展活力不断释放,乡村振兴的动能更加强劲。
万山区蔬菜畅销粤港澳大湾区、凤冈茶叶出口俄罗斯、织金南瓜出口日韩……越来越多带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走出乡村,走向市场,成为带动一方发展的“金字招牌”。
2022年,全省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不断提质增效,全省辣椒、刺梨、蓝莓等种植面积保持全国第一;绿色蔬菜标准化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成为全国重要的夏秋蔬菜生产大省;猕猴桃、火龙果、刺梨等产业居全国前列;生猪、食用菌等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梯队。
农村增颜提质 和美乡村绘新景
夏日暖暖,绿树茵茵。
鳞次栉比的吊脚楼舍、干净整洁的鹅卵石旅游步道、清澈见底的溪流……盛夏6月,走在雷山县郎德镇,浓浓的青绿泼洒遍田野,如同走进风景画。
但就是这样一个让人陶醉的美丽乡村,之前却有着另一番景象。
“前些年,垃圾靠风刮,污水四处流,村民没有环保意识,卫生情况极其堪忧。”保洁员潘年芬说,“尤其是村民养殖鸡鸭的粪便,随意倾倒,一到夏天,经常散发恶臭。”
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升人居环境至关重要。
为了改善村里人居环境,近几年,郎德镇大力实施以农村厕所改造、生活垃圾及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为重点内容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改善,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升。
“几年前,我们一天都要打扫出三四车垃圾,现在就很轻松,每天最多有一车垃圾。”在保洁员岗位上干了五年的潘年芬说,如今,村民们和自己一样,爱护着全村的卫生环境。
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文明向上、稳定安宁的乡村。
近年来,贵州还深入实施“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专项行动,持续开展滥办酒席、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等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冶理,推动形成向上向善、生动活泼的良好社会环境。
“现在邻里之间相处和谐,大家争的是谁家更文明,矛盾也少了,改变是实实在在的!”黔西市大关镇丘林村村民蒙光明说。
各地通过落到实处的“硬举措”,浸润人心的“软手段”,让文明乡风吹到每个村寨,吹进群众心田。
因地制宜 打造衔接乡村振兴样板
6月初,正是蜂糖李上市的好时节,走进镇宁自治县六马镇,车辆川流不息,客商往来不止,临街小饭店锅灶声此起彼伏,据不完全统计,在这个人口不到3万人的小镇,蜂糖李成熟期间有超过10万人次外地人涌入。
短短几年间,蜂糖李迅速走红,从“卖向县”到“卖出省”,有价有市的背后,是脱贫攻坚时期镇宁举全县之力扩大规模,助推蜂糖李发展的成果。进入乡村振兴新阶段,蜂糖李迈出了一大步,使出了极为惊艳的一招,2022年镇宁蜂糖李总销售额达到26.1亿元,成为当地最响亮的名片。
纵观全省,乡村振兴各有“奇招”。今年,台江县“村ba”和榕江县“村超”热度不断,火爆全网,昔日贫瘠山村,站到了全世界的镜头下,全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路径不断推陈出新。
为奋力在乡村振兴上开新局,2022年,我省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发展乡村产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治理五大行动。今年初,全省乡村振兴局长会议对全年工作作出安排部署,要求各级乡村振兴部门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聚焦“守底线、抓发展、促振兴”,把增加脱贫群众收入作为根本措施,把促进脱贫县加快发展作为主攻方向,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五大行动”和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六个专项行动”,坚决守住不发生整村整乡返贫的底线,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样板区建设。
力度不减,政策不变,帮扶不止。以思想扎根土壤,用行动回应嘱托,看山河旧貌换新景,听新唱不绝于耳。全省上下接续奋斗、勇毅前行,一系列实招、硬招有力推动,一幅幅乡村振兴的新图景正徐徐展开……(记者 梁圣 吴传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