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长抒画卷绘新景 山河远阔满目新-尊龙官方网站
贵州频道
>>正文

贵州:长抒画卷绘新景 山河远阔满目新-尊龙官方网站

2023-11-04 10:00:17  来源:贵州日报

从农民拿起“新农具”到新市民家门口好就业,再到村村寨寨业兴民富,贵州和美乡村——

长抒画卷绘新景 山河远阔满目新

  秋色如画,山河尽染。

  晚霞倾泻而下,小村外的田野静悄悄,劳作一天的庄稼人踏着轻快的步伐,慢慢悠悠行走在笔直的乡间路上,车辆满载蔬果追落日,稻谷沙沙讲述着丰谷满仓的喜悦……

  四季如秋,黄土生金,贵州乡村好“丰”景不止于此。从农民拿起“新农具”到新市民家门口好就业,再到村村寨寨业兴民富,放眼黔贵大地,田畴沃野满目新,和美乡村焕新颜。

  10月23日至28日,“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主题采访团走进乡村田野,见人、见事、见变化,喜看在庄稼人手上妙笔生花的乡村振兴大文章。

  见人:乡亲们的奋斗身影、纯真笑容就是向往的美好生活

  小青瓦、坡面屋,三合院处赋风雅,碧波亭外颂党恩。10月24日,采访团走进依山傍水的湄潭县兴隆镇龙凤村田家沟,凤凰山下的黔北民居与廊桥水榭呼应,一派“自在农家”的好风光映入眼帘。

  “一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住房把你想……村美人健康……”70多岁的村民祁承烈唱起《十谢共产党》依旧铿锵有力、热情高昂。

  近些年,依托党建引领,龙凤村一边发展茶产业,一边建设和美家乡,乡亲们鼓了钱袋子,过上好日子。

  “虽然年纪大了,还是闲不下来,想给自己找点事做。”祁承烈说,“村里人均茶园两亩,每天务工都有上百元收入,只要不懒,想不致富都难。像我这样开个茶叶门店,每天喝茶、钓鱼,你说这样的生活好不好?”

  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

  这个答案,远在百里之外的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似乎更有“发言权”。“这几年,我们花茂是产业兴、生态优、乡风好、民风顺、党建强。”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自豪地说。

  母先才是花茂村靠手艺先富起来的那批人。10月25日不是节假日,但“陶艺馆”依旧人头攒动,妻子热情招呼着来自广东的客人,母先才低头默默做着手中的罐子。

  “现在正在做的是学校预订的一批土陶,200多个,这几年游客多,年收入有30多万元吧。”日子越来越富裕,不苟言笑的母先才也不由自主扬起了嘴角。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都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什么是美好生活?乡亲们奋斗的身影、纯真的笑容,就是最朴实的回答。

  见事:浓浓的人间烟火就是搬得出、稳得住的真实写照

  搬迁群众住得怎样?工作如何?踏不踏实?10月26日,采访团走进贵州单体搬迁安置规模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毕节市七星关区柏杨林街道。

  街道内的七星关区第三幼儿园,偌大的园区内设施齐全,小朋友的活动丰富多彩。搭积木、堆城堡、学扎染、玩刺绣……在这里,每个小朋友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项目。

  幼儿园教师石佳丽说:“以前我在其他地方任教过,对比之下,这里无论从环境还是教学,都是当地数一数二的。”

  优质的教育条件,是搬迁家庭未来的希望。柏杨林街道党工委委员、宣传委员叶均平告诉记者:“不仅是孩子上学有保障,在社区,老年人也有老年学校。”

  走进街道长幼日间托养照料中心,老人们戴着“学生徽章”正在歌唱新生活。自2020年柏杨林街道老年学校成立以来,他们在这里开启了新生活,昔日面朝黄土的样子与现在奋发积极的精神面貌形成鲜明对比。

  学有所教、老有所养,青壮年的就业更不容忽视。居民楼下,一排临街门面内,各种工种的小车间正在发挥着大作用。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近年来,柏杨林街道积极鼓励就业创业,利用商业门面等为社区新市民提供更多增收路子,让大家实现“楼上居住、楼下就业”。

  华灯初上,放眼望去,夜市经营户正准备开摊揽客,街道逐渐热闹起来,浓浓的人间烟火是搬迁群众住下来、稳得住的写照,也是他们对新生活的无限展望。

  见变化:唤醒“沉睡”资源丰富新业态就是和美乡村的新活力

  雄奇险峻的峡谷风光,波光粼粼的秀美乌江。10月28日,采访团来到黔西市新仁乡化屋村,看悬崖下的村庄,如何开出致富的花朵。

  清晨,浓雾散尽,青山隐隐,站在观景台眺望,新建的百亩化屋野奢度假营地尽收眼底,一个个精致的帐篷鳞次栉比,“天空之境”映衬着蓝天大山,远处鸭池河大桥与百里画廊,将这片壮丽山水装点得美不胜收。

  “现在我们经营的这片营地是新开发的,有41个帐篷,除了烧烤露营,还有滑翔伞、水上观光等游玩项目,今年中秋国庆假期订单都是爆满。”贵州山水画廊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金丽介绍。

  新业态的丰富,为当地旅游产业锦上添花,也让更多村民享受到了的红利。

  家乡发展越来越好,更多年轻人回到了化屋拿起“新农具”创新创业,黔西市文丽蜡染刺绣有限公司的杨文丽是其中一员。

  “妈妈会刺绣,我出门打工的第一份工作也和刺绣有关,一直以来都有创业的打算。”杨文丽告诉记者,“近年来,化屋发展变化翻天覆地,2021年,我毅然回到了家乡,开起了公司。现在公司已经有了22名绣娘,通过售卖苗族服饰,年产值有300万元。”

  从打工到当老板,杨文丽把踌躇满志写在了脸上,除了线下销售,她也在积极学习电商:“一开始直播间就一两个人,我们并不气馁,坚持认真介绍我们的苗族服饰、讲家乡的故事。渐渐地,人就多了起来,国庆节期间,我们一场直播就赚了8万元。”

  在绿水青山的怀抱中,越来越多的“沉睡”资源被唤醒,经果林、蜡染、黄粑、黄牛、黄姜,为当地人带来了真金白银的收入,也为化屋的乡村建设增添了底气和活力。2022年,化屋村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亿元,人均纯收入达2.5万元。(记者 梁圣)

[责任编辑:吴雨 黄勇 ]

相关阅读

网站地图